2月23日,意大利文坛巨匠安伯托·艾柯的葬礼在米兰举行,文化部长与教育部长致悼词,数百市民自发前往悼念。几乎是后现代主义最后一位巨擘的去世使得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转向那个故去的时代,那些博学的男人。

我们整理了与艾柯时代相近、风格相似的4位文化名人,他们都以近似百科全书般的博学,复杂的作品结构,以及对符号和隐喻的无限爱好而著称。他们不仅仅是那些被置于西方文化殿堂上供人瞻仰的偶像,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限制,与他们在午后分享咖啡与两三思维的碎片,你将会发现,他们也会是非常理想的,智慧而有趣的交谈对象。

伊塔罗·卡尔维诺(1932-1985)

“掌控故事节奏的不是发声的嘴巴,而是倾听的耳朵。”

作为艾柯的好友,卡尔维诺也是来自意大利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近似寓言式童话,而又无一不指向现实。他的笔下有蹲在树上一辈子拒绝下来的意大利男爵(《树上的男爵》),独自寻找蛛巢小径的孤儿(《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前往遥远神秘东方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看不见的城市》)。同时卡尔维诺还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差一点点就是获得者了,如果不是他不幸突然离世的话)。

见过卡尔维诺的人这样描述,“他双目深陷,幽邃异常,他展颜时,整张脸仿似一个极度聪慧的孩子刚刚解出了统一场理论”。这位“孩子”般的智者,脑海里究竟藏着多少还没来及付诸笔端的奇妙故事呢?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我常常想象,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因为风格相近,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常常与艾柯以及卡尔维诺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2002年纽约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就以《文学界中的哲学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与艾柯》为名。在思想和写作方面,艾柯深受博尔赫斯影响。博尔赫斯擅长写作短篇小说与诗歌,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老虎与黄金》等。时间、空间、无限、轮回、重复等概念是他永远的关注点。

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在交谈。

采访过博尔赫斯的人表示,他的脑中似乎隐藏着一个浩瀚的宇宙,他学富五车但异常谦虚,对文学的热爱炙热天真。他言辞坦诚,常常能非常尖锐地戳中重点。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历史不过是我试图从中醒来的一个噩梦而已。”

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另一位对艾柯影响深远的大家,以描写细腻和风格晦涩为特点,善于解构古典史诗,讲述现代小市民的“反英雄”神话。艾柯《玫瑰的名字》的语言风格受到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很大影响。艾柯早年以学者身份出版过关于乔伊斯的学术著作《混沌诗学:乔伊斯的中世纪》。

这位看起来有些文弱敏感的年轻人实则是学识丰富的学者,运用神话的专家。与他交谈,如同进入一个被放大的世界,每个曾经不曾留意的细节都令人惊叹。更奇妙的是,他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自创的词语“夸克”后来被纪念他的物理学家看上,用于命名物理学的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罗兰·巴特(1915-1980)

“借上帝和神话故事传播的文化现在已经由清洁剂广告和动漫英雄人物来代工了。”

和艾柯类似,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也有着一大堆数不清的头衔: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但与艾柯更以小说而为人熟知不同的是,大众更加熟悉巴特的学者身份,代表作《写作的零度》,《批评与真实》等。巴特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作者死了”。作者已死,文本不过对前人已有言论的阐释,以及等待后世读者的解读。

除了写作,巴特对摄影也有无限的兴趣。此外,他还在上世纪70年代拜访过中国,2012年,他的《中国行日记》中文版正式出版。对于中国读者,他应该有很多话要说。

无论是艾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乔伊斯,还是罗兰·巴特,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上个世纪西方文化界博学、开放、寻求融合以及不断探索新边界的精神。依靠文字的力量,与他们隔着时空的限制交流沟通,使人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