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为主题的当代艺术观念探索展,2019年4月27日在广州BICC艺术中心举行。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参展艺术家

这次展览邀请了十位在华外国艺术家,与广州艺术界专家学者和艺术同行就当代艺术的流派、风格以及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嘉宾合影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着名艺术评论家、教育家、艺术广东顾问、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皮道坚,艺术广东总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武少宁,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冯马丁总领事(MARTIN FLEISCHER),悦艺美术馆馆长冯小保,广东华臻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正松,雕塑艺术家戚雅峰,中欧经济与文化项目顾问龚迎春,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江宇,广州清彦艺术咨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杨清彦,广州祺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丹,太原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总监姚震,天泰美术馆馆长张继承,深圳集悦城艺术公馆CEO罗春玲,着名艺术家余洪斌,雕塑艺术家陈昭,GEEKS ART纤核国际新媒体艺术团队创始人覃万富,当代艺术家贺贺,苏州华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宇珊,广东非遗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麦冰,广州市迪谱家具饰品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罗纤等来自艺术界、艺术理论界的八十多位嘉宾、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出席了画展开幕式。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开幕现场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开幕现场

据悉,这次展览是艺术广东组委会在2019年艺术广东展览季之前特别推出的一场具有国际合作和交流意义的展览。展览在探索和揭示参展艺术家的当代观念和态度的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广东在文化生态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所持有的明确立场。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武少宁致辞

策展人武少宁在对展览主题进行阐释时指出,以《确定》定义的主题,仅仅是对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内心情绪的虚拟定位,是对艺术家当代艺术观念和倾向是否坚定的探讨,而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才是这次画展深入探讨的核心话题。武少宁认为,当前,当代艺术以及它的走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不可确定的阶段。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展览现场

什么是当代艺术?在讨论当代艺术时人们在谈什么?这是当下艺术界和理论界相对困惑的话题。如同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样,一百个人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当代艺术概念,也是一个难以产生最大公约数和学术成果的话题。所以,展览邀请大部分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外国艺术家在强烈的文化差异前提下,与广州本土艺术家以及专家学者对当代艺术概念展开对话,是一次东西方文化最具体和最具实际意义的交流,是一次对于如何丰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必要探索。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皮道坚致辞​

着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皮道坚作为学术主持,在展览开幕式致辞时对这次展览的属性、形式和学术话题给与了积极评价,他指出,当代艺术是在世界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和相融的前提下传入中国的,而中国的当代艺术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举办这样的展览,将对打开中国艺术家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形态将产生一定影响。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龚迎春致辞

中欧经济与文化项目顾问、当代艺术观察家龚迎春在致辞中指出:生活化,国际化,年轻化,可以成为广东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特征。中国南方独特而多元的人文和传统可以为中国和外国艺术创作者们提供有意思的命题和展示平台。艺术广东就是这样一个有艺术情怀,且有坚守的平台。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Daniel Kocev Pazamat致辞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Brittan D. Aebischer致辞

《确定——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态度》主持人梁曼莉

前言---武少宁

这次展览由十位外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构成,是艺术广东组委会在2019年艺术广东展览季之前特别推出的一场具有国际合作和交流意义的展览。展览在探索和揭示参展艺术家的当代观念和态度的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广东在文化生态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所持有的明确立场。

世界美术史是在各种艺术流派不断冲突和颠覆中书写而成的。所以,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外国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便带有天然的弑父特征和挑衅性。尤其是近100多年以来从现代派到后现代派再到当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总是在新的流派刚刚诞生或方兴未艾时便很快又有一种流派出现并与之分庭抗礼甚至颠覆,因此,世界艺术进入了一个超流派甚至没有流派的时代。

由于西方艺术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社会变革,所以并没有背上沉重的社会、人文和历史包袱负重前行,所以,西方艺术并不需要在传承中延续,西方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始终是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下,以有意模糊记忆的态度来实现对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的抛弃。

所以,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回避他们在否定旧的艺术观念后,自身也将很快被否定的现实。但为了避免这件事的快速发生,他们在艺术原创的表现性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试图在下一个艺术周期里不再重复自己。

由于在参展艺术家中有很多人长期生活在中国,所以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很巧妙的借鉴或植入了东方美学中的某种意会方法,以适应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自由体现,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与当代艺术的视距,为我们理解西方艺术的产生、发展、演变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