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到来,香港也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艺术季。

艺术巴塞尔,各画廊的重头展览,各大公司的拍卖。那么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值得关注呢?

2018香港艺术巴塞尔现场

有哪些机构销售了多少金额等细节并非是要描述的重点,我想从政治经济形势来谈几个问题,当前艺术品的估值逻辑,未来趋势等等。

凭什么赵无极就卖那么贵?什么样子的欧美作品在华人圈有空间?日韩等亚洲地区的呢?

香港苏富比赵无极作品

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情,比如历史性突破的美国领袖和朝鲜领袖的会面,尽管没有达成协议也见到一些曙光,半岛如将和解东亚片区也将极大受益。

如果解决了互信互通和解的道路,一个东亚更紧密联系的版图,亚洲各国文化方面会做什么反应?能否用一个亚洲文化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过往的文化发展和历史?什么样的艺术品将获得更多收藏体系的配置和更好的研究展示机会?让我们用这个思路来观察政治形势对艺术品价值发展的演变。(此届香港艺术巴塞尔据说大量韩国买家出没喔)

最近国内最火爆的艺术新闻当属叶永青抄袭比利时艺术家事件,事件参与报道的深度广度惊人,引发非常广泛的讨论!那么该如何来判断叶永青和同代人的创作价值呢?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艺术板块里面还有地雷吗?

左:比利时艺术家西尔万的作品,1990年;右:叶永青的作品,1994年

我们先从国内的情况谈起,中国是这些年世界最大的变量,这个变量也在影响世界艺术品的估值逻辑。

中国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驱动社会发展的逻辑也在各时间点很有不同。为了说明这种变化我想举两个企业发展例子来讲这个逻辑的变化,联想个华为。

经常被拿来和联想对比的是走更彻底自主路线的华为。联想成立于1984年,1992年销售达到17.67亿。华为成立于1987年,在1992年销售额才超过1个亿,甚至于因为销售突破1个亿,任正非在年终大会上,哽咽着说出“我们终于活下来了”。

27年前联想规模是华为的17倍,27年之后呢?华为2018年度报告:净利润593亿。联想控股2018年净利润43.62亿元 。2008年以来联想控股多次亏损,并两次被剔除出恒生指数。2018联想业绩缓过来了,也仅仅是华为的十三分一。

作为改革开放不同路线的科技代表联想和华为。那年联想选择的是一条“跟在IBM后面吃土”的战略。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这是一场赛跑。跑在前面的人说:“你在后面吃土吧。”他跑得快,我在后面吃土,这没错。咱们现在必须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在后面“吃土”,但心里的希望是做“领跑”。

但甘于“吃土”,没有核心技术如何能实现“领跑”,靠买渠道?长久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哪些一直跟在后面吃土的艺术家们的估值路线。早期92年联想遥远领先17倍华为,2008年被华为追平,之后因为亏损两次被剔除出恒生指数,2018业绩好转年也仅仅是华为利润的十三分之一不到。

或许有自己文化内核语言风格的艺术家早期会慢点,但他们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近期的一些重大消息,我梳理了一下,与大家共享。

重磅的第一条,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了英国展览品牌Master Piece公司68% ,对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变得更加庞大,均衡。Master Piece是一个英国以经典类的展示为主要特征的展览品牌。

二,也是关于Master Piece展览公司的,根植香港的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也发布了今年十月份和Master Piece的展览互换项目,开启了牵手亲密并肩走的道路,未来艺术博览会的格局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未来如果你认同中国将稳步地发展成另外一个超级大国,那么它必然会拥有和他经济规模匹配的博物馆体系和民间收藏,这些收藏体系和逻辑可能会是什么?

很明显的是在多极世界治理框架下,想以一本西方艺术史来指导收藏越发的困难,在香港艺术巴塞尔上,如果仅仅是上述的思路翻版,那么它提供的大量品种未必能分享这块市场的增长(据说某进军香港的顶级豪门画廊2018年业绩下跌90%),什么样子的作品能够跨越中西方,同时拥有两个市场?

香港高古轩展出的常玉作品

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到更早一段的亚欧文化融合的时间段,十九世纪亚洲的日本,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浮世绘创作包含着亚洲(中,日)与欧洲文化融合的元素,甚至影响到欧洲的文化大潮流——印象派的很多创作。高质量的文化融合,演着这个思路,现在市场大热的品种比如莫兰迪,赵无极,常玉,莫奈,塞尚,梵高无一不包含着这样的逻辑。混合和交融的文化产物。

香港高古轩展出莫兰迪作品

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极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对吗?多本艺术史共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