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糖”说得容易,到底要怎么做?
大家都知道糖分摄入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具体来说到底是怎样的伤害?一位来自澳洲的男子达蒙•盖姆亚(Damon Gameau)进行了实验,每天从“健康”食品中摄取40匙糖分,60天后身体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
达蒙•盖姆亚(Damon Gameau)把整个过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就是上面这部《一部关于糖的电影》。他特意挑选低脂奶酪、燕麦棒、鲜果汁、运动饮品等“健康”食品作为摄糖来源,其间照常运动,也不吃雪糕和巧克力等零食,以测试“健康”食品中“隐藏糖分”对人体有多大破坏。在开始实验的短短12天里,盖姆亚的体重就增加了3公斤,第18天更患上了脂肪肝。完成整个实验后,盖姆亚足足重了8.5公斤,肚皮下长出10厘米厚的内脏脂肪,更患上前期第二型糖尿病,并出现心脏病的风险,连情绪和认知能力也大受影响。
先来看一下,一般日常的饮食中,我们都会以什么形式摄入糖分。糖分在我们的食物中,大多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一切甜食,蛋糕、冰激凌、巧克力……是万恶之源,也是令人产生愉悦的美好之源。
饮料类,以碳酸饮料为含糖量最高,其他果汁或者调和饮料也都为了改善口感而添加了大量糖分。
水果中的糖分其实一点也不少,尤其甜味约足越好吃的水果,糖分含量越高。
根据WHO的建议,糖摄入量应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比例的5%以下,对体质指数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总能量摄入的5%约相当于25克糖,约6茶匙。WHO还强调,人们消耗的大量糖都“藏”在通常认为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例如,1汤匙调味番茄酱包含约4克(约1茶匙)糖,1罐加糖苏打水所含的糖高达40克(约10茶匙)。
所以,如果你是碳酸饮料和甜食的爱好者,那么基本上你每天的糖分摄入量超标没跑了。也许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上面这些科学知识,但是想要“戒掉”糖分,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什么?
事实上,当你吃甜食的时候,身体会分泌胰岛素,帮助把这些过多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会刺激大脑分泌出色氨酸,这是一种能够让人的心情变得更愉悦和平静的物质。所以,吃甜食这件事情也变得让人难以抗拒。(以上图文不符=。=)
所以,为了“少吃糖”,首先你要知道,“甜品”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除了某些不吃糖会死星人之外,基本上大家对于糖分的依赖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
1、糖分能带来平静,让人心安。
2、糖分可以即刻补充能量。
3、有点享受这种“愉悦的罪恶感”。
下面就尝试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你克服对于“糖分”的依赖。
一、试试每天少量地摄入,而不是忍耐很久然后超量食用
大部分的人都难以抵挡甜食的魔力,所以经常有人在忍耐很久之后,放纵地吃上一大块布朗尼蛋糕。然而,这种时候,蛋糕通常很快就会被吃完,就好像你从来没吃过一样。所以,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与其如此,不如每天少量地摄入一点甜食,满足你对于甜食的渴望,而在吃的时候放慢速度,细嚼慢咽,真正享受甜食带给你的快感。
二、找到自己想吃甜食的动机,并打破这个循环
首先,观察一下自己想吃甜食的契机通常是什么,然后从源头进行干扰。可能是工作得有点累了,或是觉得无聊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想吃甜食时,试着用别的方式去转移注意力,比如去散个步或者看会儿片。
三、训练自己不要因为压力而乱吃
这是一种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训练。我们假设一下,有一天你在家心情不大好,这时候你可能会穿上外套,走到外面的咖啡店,买了块蛋糕吃;或者是到了下午,你觉得工作有点累了,就走到楼下,买了杯水果汁……那怎么样来训练自己?就是在你心情平静的时候,重复这些行动,但最后不要以吃甜食作为结尾。比方说,有一天阳光明媚,你穿上外套,走到外面的咖啡店,买了瓶矿泉水。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这真的有效,你的身体会记得这个过程,并帮你养成习惯。
四、最好不要彻底断绝糖分的摄入
有些人会尝试克制一点糖分(碳水化合物)也不吃,但其实这样反而会让你的身体更加想要摄入糖分,而且你的身体其实也需要足量的碳水化合物来提供能量。所以,在每一餐中少量添加一些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豆类、谷物、水果,来补充身体必须的糖分,能帮助减少其余甜食的摄入。
五、除了主观意志外,适当改变周边环境也很重要
如果你的身边随手可及的都是些巧克力、糖果、甜饼干,那么你的主观意志再强,可能都不一定有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改善你身边的环境,多准备一些健康食物,少一些高热量点心。设想一下,某天你突然很想吃冰激凌,但家里没有,还得开车去超市买,那你吃冰激凌的热情会不会稍微降下来一点呢?